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?蝗灾后蝗虫消失去哪了?

2024-09-15 00:37

1. 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?蝗灾后蝗虫消失去哪了?

 最近不少的人都发现了哈,这个东非的蝗灾已经十分的严峻了,如果在6月份前不加以控制的话,那么这个蝗虫的数量会再次增加了,到那个时候就更加控制不住了,所以所以,东非的朋友加油啊,最近也有人问了,蝗灾其实每次都还是会被解决的,那么最后这个蝗灾后的蝗虫都去什么地方了呢?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!
      蝗灾后的蝗虫呢?其实也没有去什么地方,蝗灾后的蝗虫都死了呀,有很多种方法捕杀蝗虫的,有的就地掩埋了,有的就烧掉了,有的也能油炸吃掉了,还有蝗虫卵是直接挖出来,然后拿农药杀死的,当然也有蝗灾后的漏网之鱼跑了的,也算是正常的,所以蝗灾后蝗虫也就那么回事。
      蝗虫是世界上最古老、最具破坏力的迁徙害虫。它们所到之处,农作物被吃掉,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粮食短缺。一般来说,蝗灾发生后,蝗虫会被人类采用喷洒农药等方式捕杀。据媒体报道,目前肯尼亚等三国的蝗虫数量高达3600亿只。假若蝗灾到今年6月未控制住,那么蝗虫数量或将会再增加500倍。届时将会对世界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,有可能会引发粮食价格的波动。
   古人怎么治理蝗虫? 
 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、食性极杂、爆发危害的害虫。一旦大面积发生、起飞,遮天蔽日,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,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,势如雷霆万钧,落地后,庄稼、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。
  据史籍记载,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,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,平均2~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,间隔5~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,危害严重。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,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,四处逃荒;1929年的蝗灾,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,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;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,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。因此,蝗灾与水、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,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改造蝗区,控制蝗灾,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,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,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。
 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,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,与2000年基本持平。受气温偏高、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,仍以虫害重于病害,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。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,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.6万公顷(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),比1985~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(100万公顷)高91.7%,属于特大爆发年,是近30年来罕见的。今年蝗灾更为严重,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%,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~5000只。
  病虫害的发生、发展、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,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。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,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,除与农业结构调整、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、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,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。
 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,具有异地迁飞、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,它主要分布于42°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。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,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,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,使这里的沿湖、滨海、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、荒地,芦苇、杂草丛生,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。<降水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。
  1997年以来,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。由于少雨干旱,黄河下游、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,洪泽湖、微山湖、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,造成大面积河、湖滩地裸露,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。同时,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,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,种群量上升。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,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。
      气温偏高,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。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,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。持续的暖冬天气,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;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,蝗蝻发育速度加快。据调查,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%~15%之间,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,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,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、北移,发生危害期延长。
 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,抓紧抓好灭蝗工作,确保飞蝗不起飞,土蝗不扩散。

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?蝗灾后蝗虫消失去哪了?

2. 蝗灾后蝗虫去哪里了?

蝗灾过后,蝗虫不见了是死了,一些被农药毒死了,一些被油炸吃掉了,还有一些被它的天敌吃掉了。
一旦发生蝗灾,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,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,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至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、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。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。土壤比较坚实,含水量在10%~20%时最适合它们产卵。

蝗虫防治:
1、环境保护
蝗灾的发生,自然因素是主要的,但不可否认的是,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。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%的土地上产卵,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,没有裸露的土地,蝗虫就无法繁衍。所以,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,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。

2、药剂防治
建议选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对口农药,如5%锐劲特悬浮剂,每亩用20—30毫升兑水50—60公斤喷施。
也可以在蝗蝻(蝗虫若虫)出土10日内,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、杂草上,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。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,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,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。
还可使用诱杀法: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,放入用人尿50公斤,加入50%可湿性敌百虫0.05-0.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,浸没8小时,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。
目前,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,该法杀虫率高、灭杀范围广,但成本高,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,不能保证长治久安。

3、天敌防治
从长远看,要有效防治蝗灾,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,要实行植物保护、生物保护、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。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,保护好蝗虫的天敌。据统计,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,包括鸟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等,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。

3. 蝗虫灾害怎么来的?

蝗虫又名“蚱蜢”、“草螟”、“ 蚱蚂”、“ 蚂蚱”。 

特征:通常为绿色、 褐色或黑色,头大,触角短;前胸背板坚硬,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,中、后胸愈合不能活动。脚发达,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,外骨骼坚硬,使它成为跳跃专家,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,是有效的防卫武器,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,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。 

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,还有一对复眼,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。同时,还有3个单眼,仅能够感光。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,是蝗虫的取食器官。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(1片)、上颚(1对)、舌(1片)、下颚(1对)、下唇(1片)组成的。它的上颚很坚硬,适于咀嚼,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。 

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,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,是蝗虫的听觉器官。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,就是气门。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,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,共有10对。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(下图)。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,气管一再分支,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,进行呼吸作用。因此,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。 

食性:喜欢吃肥厚的叶子,如甘薯、空心菜等。 

变态:不完全变态。 

动物界,节肢动物门,昆虫纲。 

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,再产下约50粒的卵。 

产卵时,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,然后再把卵粒产下。 

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(下图)。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。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,能够跳跃,叫做跳蝻。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,只是身体较小,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,因此又叫若虫。若虫逐渐长大,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,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,这叫蜕皮。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。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,是1龄,以后每蜕皮一次,增加1龄。3龄以后,翅芽显著。5龄以后,变成能飞的成虫。可见,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、若虫、成虫三个时期,像这样的发育过程,叫做不完全变态。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,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,称为一个世代。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,因此有两个世代。 

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;在24℃左右,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。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,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,只是没有翅,体色较淡。幼虫在最初的一、二龄长得更像成虫,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。到了三龄长出翅芽,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。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,身体悬垂而下,静待一 段时间,成虫即羽化而出。 

形态及生活习性: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、叶。 

蝗虫善飞善跳,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。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,能咬断植物的茎叶。它后足强大,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。蝗虫飞翔时,后翅起主要作用,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。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“产卵器”,能插入土中产卵,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、湖滨及山麓和田埂。每30~60个卵成一块。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“蝻”,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。雨过天晴,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。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,可连续飞行1~3天。蝗虫飞过时,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,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
。 
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,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,二者摩擦时,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,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。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,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。 

蝗虫 

资料来源:奇摩知识+ 
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,从卵孵出来的幼虫,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,经常潜入草丛中,以植物的茎叶为食。 

幼虫的绿色体色,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,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,使敌人不易发现,但在白天活动时,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、因此,没有翅的幼虫,在草丛中甚少活动,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。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,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,跳入草丛深处。 

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

草食性的蝗虫幼虫,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; 但到了成虫时期,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,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,所以羽化后的体色,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。 

此外,到秋天的时候,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。 

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,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,而改变体色。 

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

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

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,眼睛非常地发达。 

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,附近的雄性蝗虫,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;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,而想和它交尾之故。由此可知,成虫可以用眼睛,来寻找区别异性。 

蝗虫的成虫,常在草丛中出没,并在绿草稀疏、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,和伴侣交尾。 

负蝗的交尾 

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,并不是很容易的。 

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,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,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、头和触角的形状等。 

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,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,并维持看这种姿势,在交尾期来临前,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。 

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,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,防止杂交。 

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

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,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。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,而发出声音。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、呼叫蝗虫外,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。因种类不同,鸣声也不同。 

相同种类的雌虫,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,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,然后互相接近交尾。 

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

交尾完毕之后,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;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,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,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。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,把卵产在 裏面。 

直翅类的昆虫,每年只交尾l次,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;然后在 土中,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,并以卵越冬。但也有一些种类,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。 

迁移的蝗虫 

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,稀稀落落地生活著。但在气候适宜,植物生长茂盛,天敌较少的地方,数量也会不断增加。因此,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,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。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,成群羽化,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。 

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,就会一齐飞出,成群迁移。在中国或非洲等地,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,遮蔽天空,使大地为之变色的惊人景观。蝗虫过境,往往造成农作物大规模的损失和灾害。 

蝗虫在散居生活时,体色与四周植物一样是绿色的,可以和环境融成一片。待数目增多时,同种类的蝗虫体色就变黑,而产生具长翅的成虫。像这种为了移动,另寻食物和栖所,而产生的变化,称为迁移型。 

翅变长的蝗虫 

具长翅的黑色蝗虫,是在一狭小的生活环境中,饲育过多的蝗虫,所产生的变形蝗虫。 

当单位面积中的蝗虫数变多的时候,彼此之间,就会有打斗的情形发生。此时,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,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,而改变身体的构造。 

因此,脱皮后的蝗虫,体色就变成黑色,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。

蝗虫灾害怎么来的?

4. 蝗灾时大量的蝗虫是从哪里来的?

一旦出现干旱或者是洪涝,都会出现成群结队飞在空中的蝗虫。只要蝗虫经过的地方,那可谓是寸草不生颗粒无收。如果农民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遭到了蝗虫的侵袭,就可能没有收成。粮食是农民的唯一的收益,所以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也是非常害怕的。蝗虫是一种非常喜热的动物,到了这个季节就会不断的去进行蠕动。蝗虫的产生其实农民并不陌生,只是因为它们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物。
蝗虫的种类非常的多,在全世界大概有一万种左右。它们分布的地方比较广,蝗虫群也是十分庞大的。不仅吃小麦水稻,只要是种出来的植物都可以全部吃掉。农民如果没有了收成就会给农业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,一年辛辛苦苦就等于是白种了。只要是天气炎热并且非常的干旱,蝗虫就可能会到处作乱。农民对于这种现象也进行了及时的整治,也会把蝗虫当作是食物吃。
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吃一些没有吃过的食物,而蝗虫刚好就吃这种食物。蝗虫的营养非常的丰富,肉质也特别的鲜嫩。像有些年轻人很喜欢吃虾,而蝗虫就有着飞虾的称号。用蝗虫和红辣椒一起炒拌,吃在嘴里不仅酥脆而且还特别的享受。要把蝗虫放在油锅当中炸一炸,这样才会有很好的口感。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利用,一来可以减少庄稼的损失,二来还可以让它们不再祸害。
总的来说对于蝗虫的防范千万不可以松懈下来,一定要时时刻刻的保护农作物。在种植的过程当中,一定要看一看哪些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。只有把这些东西都占据,蝗虫才不可能会出现。还要找到蝗虫害怕的东西,这样才能够杜绝蝗虫出现。

5. 蝗灾中幼蝗怎么飞过来的?

。蝗虫当然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,这玩意儿特别喜欢蹦跶,而且还相当励志,远比公号文章更为励志。
因为它们是一刻不闲的,目标一定,那就绝不改变,据说一天蹦跶个五六里地绝无问题。而飞蝗,一小时能飞几十里远,漂洋过海都能来看你。
所以蝗虫乱飞,那根本不只是为了找食物,人家那个性,就是勤快,爱迁移。
如此这般,那么蝗灾当然就常常波及四周,甚至更远。蝗虫性喜温暖干燥,最适合产卵的含水量是10%~20%,每平方米土中居然可产卵4000~5000个卵块,约20万~40万卵,而它们又喜欢群居,特别能吃,一成势就难以遏制,你想一下,这会是什么概念。
现在的中国不是没蝗,也不是蝗虫都被吃了,已成不了灾,而是中国现在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大数据库,始终在监视、防范,并在山东、河北、新疆三个历史重灾区配备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。
这个成本自然是非常高昂的。

蝗灾中幼蝗怎么飞过来的?

6. 蝗灾是怎么来的??


7. 蝗虫为何成灾

据科学家研究 蝗虫通常喜欢独居 危害有限 但是当偶然聚集的蝗虫 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 它们就会突然改变习性 喜欢群聚生活 而且蝗虫还会因为繁殖需要 通过排泄物异性相吸 形成聚集 另外干旱的环境下 会使蝗虫繁殖能力更强  最终引起爆发性蝗

蝗虫为何成灾

8. 蝗虫为什么会成灾?

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推荐阅读